产品中心

第五次战役⒅:胜仗败仗争论不休?彭德怀经历了怎样的认知?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关于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的专题系列第十七篇:“12军曾绍山军长的检讨:为何彭德怀不怪罪反而给予鼓励?”今天我们继续探索第十八篇:“胜仗与败仗为何争论不断?彭德怀又是如何认识这一战役的?”

  关于第五次战役,究竟应当被看作是胜利还是失败?这场战役的表现到底如何?人们对这场战役的认知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变化过程,其中不仅包括战役总指挥彭德怀的认知,也反映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结束时,彭德怀对这场战役的认知。当时,他认为战役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胜利。1951年5月21日,彭德怀在电报中写道:“第五次战役经过西线和东线的两次出击,我们歼灭了近4万名美伪军士兵,摧毁了敌人大量的物资装备,破坏了敌人试图占领铁原、平康、通川线的计划,并且配合元山登陆,挫败了敌人夹击我军的阴谋。同时,这一战役锻炼了我军的新进部队,为今后对美帝的作战积累了宝贵经验,争取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然而,彭德怀在写这封电报时并未预料到,紧接着美韩联军会进行全线的大规模反扑,这使得战役形势急转直下,进入了转移中的被动防御阶段。

  接着,让我们来看一下在转移阶段时,彭德怀对战役的认知变化。6月2日,彭德怀在给12军的回电中写道:“你们在五次战役中勇敢作战,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由于朝鲜战场与国内战场有诸多不同,你们初到此地,尚不熟悉战场环境和实际情况,在战术和通讯上出现了许多严重缺陷。我们对你们的情况也并不完全了解,特别是在大胜利之后,转移时我们并不像以往那样认真对待敌人的追击与截击,这是我本人的严重疏忽,导致你们在胜利后转移时遭受了不应有的损失。我们要虚心检讨,认真总结经验,以期下一仗能取得更大进步。”

  当时,彭德怀的电报背景是180师已经遭遇失败,63军正在铁原进行阻击战,20军在华川、15军在芝浦里与敌进行顽强抵抗。可以看出,彭德怀在这封电报中,虽然也提到了“伟大的胜利”,但同时,他也毫不掩饰地指出了战术上的严重缺陷,甚至自己在指挥上的失误。

  随后,我们看一下志愿军总司令部对第五次战役的总结时,彭德怀的战役认知。在6月25日的党委扩大会上,彭德怀坦言:“第五次战役的出击以及最后的北撤和休整,从总体上来看是正确的,然而战役的收尾却并未做好。许多部队遭受了不必要的苦难,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充分估计到敌人会这么快发动大规模反扑,导致我们的组织和计划出现了缺陷。”

  从这里可以看出,彭德怀在总结时已经更加冷静和客观。他不再使用早先电报中如“重大胜利”或“伟大胜利”等词语,而是更实际地说战役“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也承认了“收场不理想”的问题,这显示出他对战役的评价和认知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最后,让我们看看几十年后,彭德怀在回顾这一战役时的认知变化。经过了数十年的沉淀,在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卸下指挥职务,重新回归乡间,他能够更加理性地总结自己的一生,尤其是对第五次战役的评价。2000年,军科出版社出版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中,对第五次战役的总结指出:“尽管志愿军在第一阶段未能完全实现歼敌目标,但始终保持战役的主动权;第二阶段则圆满完成了既定目标。然而,在战役结束初期,由于对联合国军反扑的预估不足,主力转移的计划出现了疏漏,导致了转移初期的被动局面。随后,志愿军及时调整部署,展开主力阻击,最终成功稳定了战线。整体来看,虽然志愿军取得了胜利,但这场胜利并不圆满,主要问题在于战术过于急功近。”

  官方战史的评价尽管肯定了胜利,但却强调了“胜利不圆满”的不足,这表明胜利的代价以及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被深刻反思。

  综上,彭德怀对第五次战役的认知历经了由初期的高度肯定到逐渐冷静反思的过程,最终结合官方战史的评价,我们得出了一个重要的启示:这场战役虽有胜果,但并非毫无瑕疵,反而存在不少教训。帅克认为,随着战役相关档案资料的解密,回顾战役目标、指挥、战果和影响等各方面内容,我们不应将其简单定性为一场败仗,也不能过分夸大胜利。因为,战役结束后,双方回到了“三八线”对峙,并开始了谈判,这本身就表明了双方实力的相对平衡。所以,我们应更加客观地评估这场战役。

  至此,关于第五次战役的系列研究专题也就告一段落了。这种以自我检讨为主的战役研究,不仅仅是对过去战争的回顾,更是对未来战争的深刻启示,旨在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为未来的战斗提供宝贵的经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书香沁校园 阅读伴成长——信阳市羊山新区第五小学阅读月系列成果展示 下一篇:绝笔非终章!系列纪录片《绝笔》(第五季)即将播出